“老板,来两个香菇青菜包”“好嘞”,2月28日下午,正赶上放学时间,高安元夫妇的包子铺门前排起了长队,店里不时有顾客进出,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。

二月的神木,暖风拂面,县城老街上川流不息,只要路过这家包子店铺,总会看到高安元夫妇忙碌的身影。和面、拌馅儿、包包子……十几平米的小店里,两人配合得默契。今年52岁的高安元是神木县乔岔滩人,经营包子铺已有15个年头。为了学好这门手艺,开店前夫妇俩专门去了天津,拜师学艺。高安元回忆,当时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好,为了学艺,向亲戚借了5万元,两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,刻苦学习,通过近半年才把做包子的基本功学到手。
采访中,一笼接一笼的包子不时出锅,个个皮薄馅儿多,个头均匀,看上去很诱人。“我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来这家店铺买两个包子吃,最喜欢吃鱼香肉丝馅儿的。”前来光顾的9岁小伙子说道。
“开始上手时,只是拿‘面皮包面馅’,慢慢地才开始包馅,看似简单,实则不易,不是样子丑,就是露馅了。”高安元说,“别看包子小,它的奥秘可不小,发酵、醒面、手劲的拿捏等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好。”当问到为什么他家的包子个个皮薄馅儿多时,不善言谈的高安元说:“人家是吃包子又不是吃馒头了!”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生意人该有的诚实和美德。
做人得讲诚信,做生意也一样,这就是高安元多年来的经营理念。“不同于机器做的包子,他家的包子皮薄馅儿多,松软好吃,有家和妈妈的味道。”包子食料考究,卫生过关,花样多,这样评价不绝于耳。为了找到最为合适的调料配方,高安元夫妇曾一天品尝过二十多个包子,每一个包子需要多少面,各种调料的比例是多少,他俩都精确地计算了出来。从天津学习回来,高安元还时常通过电话向师傅咨询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,夫妇俩的生意才慢慢地步入正轨。如今,他的包子铺除了经营包子,还经营几种口味的汤,每天包子的销量在500个左右,年收入达7万多元,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
高安元妻子李林娥告诉笔者,等他和丈夫年龄大了经营不了店铺时,她会把这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媳,让他们继承家业,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,用勤劳双手走上致富路。
编辑:屈红霞